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研讨会举办 ——图文回放

来源:农机直通车 作者: 本站编辑 2016-12-19 16:42:38

  时间:2016年12月11日 上午

  地点:柳州国际博览中心

  会议主题: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主持人:杨敏丽、区颖刚

  与会者(人):约300人


  主持人 杨敏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力量齐头推进。


中国农业大学 杨敏丽 教授


  议题1:甘蔗生产机械化与产业模式研讨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马世青:这个议题有三位领导专家发言,接下来会有互动环节,对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问题提问、发言。第一位发言的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李伟国司长。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马世青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李伟国司长:在“2016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同期举办甘蔗生产机械化研讨会,汇聚行业的专家和基层生产一线的精英,共同为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献计献策,非常及时,十分必要。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李伟国司长


  一、加快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意义重大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食糖消费将保持增长态势。我国食糖消费总量的90%以上是蔗糖,甘蔗生产关系食糖基本供给。但近几年受国际市场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甘蔗种植面积波动较大、且在逐年减少。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甘蔗生产劳动用工量大、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产业综合竞争力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和产业的稳定发展。要稳定我国蔗糖产业要加快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机械化替代人工劳动步伐。甘蔗生产中劳动成本占一半以上,一人一天砍0.8吨工钱150元,一吨糖人工砍伐成本在200元,售价460元左右。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对于有效解决当前甘蔗生产季节性劳动力紧张、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稳定蔗糖业发展十分重要。我国甘蔗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边境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甘蔗产业是这些地区重要支柱产业,是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增加甘蔗主产区农民收入,加快主产区农民脱贫具有重要作用,加快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意义重大。


  二、加快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正逢当时

  一是稳定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国家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指示和批示,2014年9月以来的两年多时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分管领导先后多次牵头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策措施,部署推进工作。去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还专门制发了关于稳定糖料蔗主产区生产的《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全面规划部署,提出一系列扶持措施。各部委也采取各种措施,对甘蔗机械研发、技术推广良种选育都出台支持政策。

  二是地方积极行动。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印发了《推进“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2015-2020年)》,首先在“双高”基地全面实现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许多主产市县政府如崇左市将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召开甘蔗生产全程推广现场会。

  三是市场主体积极响应。昨天在现场看到企业全面投入到甘蔗生产机械化中,投入相关机械研发,取得很好进展,与07年比企业数量增加,产品研发水平制造质量提高,我们产品会不断完善。甘蔗生产主体积极响应,加快了土地整治、规模化经营,加工企业和其他主体积极响应,部分糖厂完成相应的加工流程改造,广西一些地方成立以糖厂、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社会服务组织。以上说明我们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入新阶段。


  三、加快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统筹发力

  近几年来,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在机收环节有了较大进步,2015/2016榨季,广西甘蔗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4.98%以上,较上个榨季提高近5个百分点;机械化种植率达到39%以上、收获率达到6.5%以上,分别较上个榨季提高近8个、2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仍处在起步阶段,制约甘蔗全程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因素还很多:

  一是机械化作业立地条件差。我国甘蔗大多种植在旱坡地,蔗田地块分散小、坡度大、石头多、机耕道不通畅。二是生产经营方式落后。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种植方式多样,品种不一样,给机械进入带来新困难。三是高效联合作业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国产甘蔗联合种植、收获、装运机具的研发制造虽有进展,但农民感到不好用,进口产品价格贵,农民用不起,进口产品与国内生产条件方式不适用。四是多方主体衔接机制尚末建立。加工和收获的配合,目前甘蔗机械收获的主流技术是切段式收获。为减少含糖量损失,切段式收获甘蔗须在24小时内进厂压榨,新的收获、运输、压榨间的衔接机制如何建立。五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甘蔗种植品种、种植行距如何与机械化收割相适应。六是扶持政策还不完善。力度不大,针对性和配套性不强,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得不够。

  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统筹,从当前问题目标出发,围绕重点和薄弱环节,整合相关力量,集中攻关,改善农机作业条件、研究完善机械化技术体系和收运贮加运行机制等方面去全力推进。我认为重点从五个方面推进:(一)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围绕落实《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加快推进广西的7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统筹开展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田间障碍清理、田间机耕道和机库棚建设等工作,努力改善机械作业的立地环境,加快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二)加快推进机具研发。在现有研发基础上,尽快完善我们机型,提高机械制造稳定性可靠性,加快推广速度。通过田间试验,尽快改善。国家农业部发改委出台“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对未来农机方向指导,加强产品研发。(三)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加快品种选育、优化栽培方式,尽快形成一整套配合甘蔗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形成标准化进行标准化示范推广。(四)加快推进加工企业的配套改造。加工企业要适应甘蔗切段式收获的要求,加快处理工艺及设备的升级改造,特别是清闸环节;组织制修订机收甘蔗入厂收购标准;改善农务管理,完善机收作业调度,建立机收与加工的有效调度衔接机制。思考如何发挥现代信息化实现。(五)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针对我国甘蔗生产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和机械装备价高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要把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方向途径进行探索。一家一户都投入机械不现实,探索以加工企业为主的售后服务组织,便于加工企业和收割环节衔接。在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势多样,重点是提高服务服务质量。

  当然,从政府层面讲,要继续研究完善相关的支持扶持政策,有效精准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相关装备技术的研发,开展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活动,希望各方面共同努力。

  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马世青:感谢李司长发言。昨天下午主办方安排人工收割跟机械收割对比,实现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把广大蔗农从强度大收割劳作中解放出来。如何提高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从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请罗锡文院士给大家讲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这些年我在关心甘蔗生产机械化,1982-1984年我在广州、湖南做过甘蔗试验,但对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一无所知,听了李司长发言感觉我跟他的很多地方类似。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


  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甘蔗生产现状:甘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产糖位列世界第三。

  (1)甘蔗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2)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原来还可以从越南请人,之后越来越难。(3)家庭规模经营小,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发展条件薄弱。我国跟澳大利亚比,甘蔗生产产量低成本高,甘蔗:全国平均4亩/户,小田块很难产生效益。甘蔗生产主要在丘陵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条件薄弱。蔗地从坡度和地块大小看我国10%的蔗田适合大型机械化系统作业,约200万亩,40%的蔗田适合中型机械化系统作业,50%适合小型机械、半机械化机械。这点展示我国机械研发方向。


  对加速推进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思考:

  1.国外如澳大利亚是糖厂主导,我国是政府为主,在我国搞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农业部门、农机部门、糖厂和蔗农在甘蔗生产机械化的作用。

  (1)加强顶层设计。

  (2)加强农艺农机融合,品种、栽培模式。

  (3)技术路线,整秆式还是切断式好,我认为应因地制宜,我国只有10%左右地适合大型机械,云南种植地更小、坡度更大,机型如何适应,如何根据地形条件研发机械。

  (4)制定甘蔗生产机械化的战略目标,做好机械化需求预测。机械化需求预测,在全国2200万亩甘蔗地中:10%的蔗田适合大型机械化系统作业,若其中30%机收,就是约 60万亩。40%的蔗田适合中型机械化系统作业,若其中30%机收,就是约250万亩。大型机我国的最好水平达到200~250吨,即约50亩/天,中型机,20亩/天,一年按80天算,可以算出到底需要多少机械。

  2.加强“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

  我们不能走国外发达国家道路,“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是一个创新合作的系统工程,五个主体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各主体要素各司其职。

  (1)政府应该作为政策制定者,咨询农机行业专家掌握农机发展方向,研究相应的政策服务农机行业发展,不能参与农机直接经营收费等,不能是裁判也是运动员。

  (2)高校和科研单位,应该注重农机科研攻关提供企业进行应用,并不进行样机生产,向政府提供农机科研发展建议。

  (3)农机企业应该注重农机产业化生产,并向政府提供行业发展建议。

  (4)农机推广应着重推广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农机具,并及时向政府、学校、企业反馈农户用机体验。

  3.提高农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应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业务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多元业务的管理架构;完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企业质量文化体系,推动质量理念落地;建立市场部门与产品研发部门的协同机制,制定产品及技术发展规划,满足我国甘蔗生产现状的需要。

  4.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要建立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扶持发展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主体。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以农机户为基础,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农机中介服务为纽带,农机作业、维修、供应服务为内容,政府支持服务为保障,建立起“覆盖全程、服务全面,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要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调动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按照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服务品牌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生产潜力和经营活力。不断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争取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扎根农村、投身农机化,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副局长江垣德:根据会议安排我向大家汇报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情况,我认为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任重道远,分三个部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副局长江垣德


  一、现状

(一)国家支持力度很大,2014年9月,甘蔗机械化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2015年5月,国家印发《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列为解决甘蔗生产三个问题之一。2015年底,农业部在广西召开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推进会。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牵头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甘蔗机收问题,确定联席会议机制。

  (二)全程机械化发展加快。“双高”基地耕作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双高”基地新植蔗基本实现机械化种植,上半年完成机械种植101.6万亩。2015/2016榨季完成机收14.41万亩,占130万亩“双高”基地的11%,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参与收获机型较多。参加试验和作业的联合收获机达394台,参与“双高”基地作业的收获机数量超过200台,创历史新高。

  (四)企业参与研发积极。目前国内专门研发和生产甘蔗收获机的企业达20多家,其中广西柳工、中联重科等大型重点企业参与了收获机研发,洛阳辰汉等企业的联合收获机得到用户认可,合浦惠来宝、柳工农机等甘蔗田间收集搬运机基本成熟、逐步配套。

  (五)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服务面积超万亩的农机服务组织,由上榨季的3家增加到了15家,8个大型区域服务中心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甘蔗农机化服务组织达300家,拥有甘蔗联合收获机及其配套机具的农机服务组织达30家。

  二、问题

有五个方面:

  (一)作业效率低。广西60%的蔗地为旱坡地和丘陵地,由于土地整治还不到位,机耕路和水利设施设计不合理,种植行距、种植品种、中耕培土不适应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广西机收作业效率很低,不到国外的一半。(二)接受度不高。制糖企业更愿意接受整杆式甘蔗,对切段式甘蔗接受度不高。(三)赢利难度大。甘蔗联合收获机价格贵;作业效率尚未充分发挥;甘蔗连片面积小,转区作业多,成本高;目前,广西还没有任何一家专门从事甘蔗收获的企业或者组织是赢利的,影响甘蔗收获机推广。(四)培训不到位。(五)产需缺口大。

  三、建议

  (一)强化联动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利用好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的统筹协调,系统研究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二)加强攻关建议将薄弱环节机具纳入《中国制造2025》研发重点。(三)建立基地。建议国家在广西建设长年滚动种植、多模式种植的大型田间试验与检测基地。(四)改善条件。建议深入开展“双高”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小块变大块,促进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改善机械化作业条件。(五)实行补贴。建议农业部、财政部允许广西在农机购置补贴中安排一定资金对甘蔗机收、机种作业给予补贴,活跃农机市场,推动甘蔗生产机械化进度。


  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副站长徐振兴:机收机具一个是整杆式,一个切断式,我建议对不同方式收割进行跟踪比较,看成本、实用性如何,对推进机型进行分析。


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副站长徐振兴


  云南省农业厅农机处处长可斌:听了李司长、各领导发言,广西在很多地方进步大,我们云南很多地方更需要小型收割机,加大小型山地收割机研发,需要生产企业、研发单位一起加入,研发出适合云南山地甘蔗种植的机械,领导各位专家更多关注。


云南省农业厅农机处处长可斌


  中首信董事长邓昌浩:领导专家帮我们想到很多问题,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这条路很困难,我们思考探索,搞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几个困难,如1、育种,机收,在整个榨季3-11月如何保障持续使用,生产企业要掌握简单维修,哪怕劳务外包。2、机具价格高,如何创新模式;3、售后服务也是需要解决一个重点。



中首信董事长邓昌浩先生


  广东科利亚董事长彭康益:我公司08年开始研发甘蔗收割机,目前问题集中在运输等过程,昨天产区同志说现场运输车漂亮,但根本不适应,我认为企业研发设备,推出产品是否适合生产需要很重要。


广东科利亚董事长彭康益先生


  

  议题2: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发


  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甘蔗专家指导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区颖刚教授: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现状分析。专家组调研了解机收率极低 0.3%,广西在1%,而云南基本没有。蔗农现在请人非常难,糖厂有10%支持机械化,也有很多不愿干,我认为政府应积极参与引导。收获机械服务组织方面,大部分机械能用,效率是否高是另外问题,地块条件差事实存在。


华南农业大学区颖刚教授


  甘蔗收割机状况。在美国,1台迪尔或凯斯大型机,每天白天干5个小时可以收获甘蔗800-1000吨,而我国的最好水平达到200-250吨,即约50亩/天,江局说一天100来吨。中型机,20亩/天,一年按80天算,按现有机器数,不下雨天数算大型机约可完成8万亩,中型机约可完成24万亩,共32万亩。我国甘蔗收割机总数已达到使收获机械化率达到约1.5%的水平。高于实际0.3%约5倍。

  机收与人工收经济效益对比——深层原因分析:对蔗农和糖厂来说,人工:100-120 元/吨,干净,损失少,机收:60-80元/吨,损失 3-7%,含杂:3-7%,平均5%,使得机收成本打折,人工收获方式已存在多年,各方已熟悉和习惯;蔗农还担心机收影响宿根蔗产量,所以,只要还有人,糖厂和蔗农还是倾向于人工,只有10%糖厂愿意接收机收。只让机器收宿根最后一年的蔗,或者长势很差、产量很低,人工都不愿意去收的蔗地,机器花在路上时间长。对机械化收获组织来说:做服务:工作条件差,经常只能收很差的蔗,成本高、效益差。自营基地:地租高达一亩1000元,甘蔗产量只有4.5吨,一半收益交地租。糖厂与蔗农配合不好,经常是1-2年就做不下去了,要推动甘蔗收割机械化,就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甘蔗收获机械化水平的解决方法。要从整体上考虑,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各方合力,使机械化系统成熟起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蔗农、糖厂、机械化组织和政府都能从机械化中得益,才能真正促进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

  从机器本身来说,需要进一步提高机器质量和工作性能。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就是一个重要问题。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体系——“整体解决方案”。从整体技术方案出发,确定企业要研发的装备的整体方案。与应用的工艺路线、操作模式等。企业研发机械首先要考虑用到哪里,配合什么技术。例如,整秆式对倒伏缠绕的甘蔗适应能力较差,要生产整秆式就要瞄准甘蔗倒伏较少、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轮式收割机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就不如履带式适应;履带收割机因速度相对较慢,就不适宜配卡车接蔗。目前主要中型收割机甘蔗存储间不够长,需要收割速度配合。

  收割装备研发关键技术(1)切割与喂入通道;(2)输送通道面积和甘蔗铺开技术(3)切段刀的位置,前中后切段:(4)切段装置的设计与切段刀的要求(5)排杂技术(6)液压技术始终是我国甘蔗收割机的短板。

 

 凯斯纽荷兰(中国)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区凯斯甘蔗收割机产品经理William Fanning先生:非常感谢工作组领导让我跟大家汇报一下我公司情况。


凯斯纽荷兰(中国)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区凯斯甘蔗收割机产品经理William Fanning先生

  

  我方使用的甘蔗收获机先进技术,第一个是智能发动机控制系统,根据收割机在田间作业实际速度自动调整发动机转速、更充分利用发动机功率,发动机动力损失少、更节油。另外底刀高度自动控制,因为国内作业条件不好,自动通过电子作业时进行高度控制,在地块不平时,减少对甘蔗收割损失,在倒伏高的地块我们有喂入系统堵塞警报器,在完成一行收割离开收割蔗行时,底刀自动提升,提高运转效率,分轮式履带式选择不同地况工作。通过使用这样的底刀自动控制系统,一亩地多收获48公斤甘蔗,同时宿根发芽率更好。收获定速控制,保证匀速收割作业条件,根据蔗地高低保证均匀的喂入量,保障更好的收获效果和作业效率。还有应用更广的自动导航,在国外强调笔直且间距均匀的蔗、行间距控制,保证机械行走在行内,减少对蔗垄和蔗头的损伤,提高驾驶员舒适度。田间和公路转运系统保证高效甘蔗运输、入榨是项目成功关键。

  我方在国内遇到问题:1、为农机配套强调间距控制,跟糖厂合作示范基地,我方采取两种模式,1、2米宽行和40-85厘米的窄行,行距控制对多方收益起决定性。示范基地行距控制模式,所有田间收割设备、运输设备不会伤到蔗垄和蔗头,左边是1.2米收割模式,收割机和转运车没有伤到蔗垄和蔗头,第二年产量会提高。蔗农目标是3-4年种植模式。2、影响收割机作业效率是转运,我方已基本解决糖厂这块,还有一个问题在公路转运,从田间到糖厂转运需要一个快速过程,决定原料蔗新鲜度。再好设备没有运输设备配合,砍的蔗也运输不出来。目前国内设备采购方除了天气原因就是公路运输不配套,浪费大量时间。

 

 约翰迪尔中国出口和孵化业务总监李立凤女士:下面分享我司针对国内甘蔗收获模式。


约翰迪尔中国出口和孵化业务总监李立凤女士

 

  甘蔗机收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综合的、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土地整合小并大后的地块设计规模尽量要大地块,行长尽量延长,田间运输道路和地头合理,行向要考虑到排水沟,行向与风向呈垂直方向,行距宽要与收割机喂入口大小相适应,甘蔗垄高适应机收,全过程都要适应机械化生产。

  迪尔推荐的整个甘蔗生产标准模式,目的明确,就是针对整个甘蔗生产的耕、种、管、收、护各个环节所使用农机、配套农机具及农艺要求等提出了专门的标准流程、程序计划、步骤要求和沟通模式,以大力支持和不断助推中国甘蔗机械收获的发展进程。

  农机农艺相融合,才能满足甘蔗生产机械化收获要求,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具备机械化作业的基础条件(3环1管)。约翰迪尔在甘蔗收割机领域拥有数十年的成功经验,产品销往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全球甘蔗主产地,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5%。

  目前,约翰迪尔在中国有近3000余名员工,5家工厂、庞大的国内采购网络、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先进的产品研发中心以及便捷的设备融资服务。其产品涵盖大、中、小马力拖拉机,各种作物收获机、挖掘机、装载机及柴油发动机。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产品,持续满足中国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我们不仅仅为中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资金积累好全套的农机解决方案,充分满足中国甘蔗生产机械化收获的要求,实现最佳经济效益,满足下一季种植需要。

  

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张长献总经理:利用这次机会,和大家分享下在切段式甘蔗收割机的研发及应用上的一些感悟。


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张长献总经理


  国内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甘蔗收割机的喂入、输送、切断,除杂等关键系统方面,技术上都有所掌握和突破,且在适应性上都做了很多创新的尝试,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可。但产品距离市场化还都有一段距离。原因很多,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1)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甘蔗收割机是一款区域性的农机产品,较小麦、水稻、玉米等收获机械的市场容量小,加之其市场还处于培育开发期,致使国内大型农机企业较少涉足这一领域。而农机产品的研发有一个特点,研发周期长,需要的投入也大。

  (2)产品的综合指标不佳:我说的综合指标包涵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和经济性指标。技术性能方面,国内的甘蔗收割机产品普遍存在收割指标不能全面达标,显示我们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国内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小毛病多,距离市场的需要还有差距。在经济性指标方面,由于没有量化生产,产品配套资源少,致使制造成本高,市场定价偏离蔗农的消费能力。

  (3)甘蔗机械化收割的模式还在探索建立当中:甘蔗的收割从人工到机械化是一种大的模式转变,这里包括甘蔗种植、收割、转运、轧糖等环节都要相应的变化。依据我们的产品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来看,现在在种植和转运环节面临的制约比较大。一是大部分的甘蔗种植还是窄行距种植,田头通道窄小不平,不适合机收。二是没有专业的运输转运车辆。目前承运的运输车辆都是加高边板的自卸车。由于切段甘蔗密度小,用自卸车运输存在亏吨、经济效益低的问题,车主承运热情不高。主要靠糖厂委派和通过各方面补贴来驱动。

  国内甘蔗收割机研制企业尚需努力。我认为我们努力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产品的适应性方面下功夫,国内现在种植农艺及地块就是这样,我们的产品要尽可能的去适应现实;在产品的稳定性方面下功夫,要使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达到或接近国外主流机型的水平;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在掌握甘蔗收割机主流技术的前提下,创新技术模式,提高国产化率,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最后还要加强横向联合,利用国内科技、制造资源,突破关键元器件的国产化难关,建立产业化的配套体系。

  产品的市场化条件在逐步完备。中央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甘蔗种植机械化的问题,出台了多项大力度的扶持政策。糖厂和蔗农也在逐渐的改变观念,对机械化的主管接受意愿在不断的增强。大型国有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始关注这一领域,这将加快甘蔗收割机的研制应用进程。总之我认为,国内切段式甘蔗收割机的研制应用正处在黎明前的黑夜,曙光已经显现。


  柳工集团副总裁黄祥全:柳工在农机上,是新兵也是老兵,柳工一直从事工程机械,现在进入农机生产,甘蔗农机技术来自从事10年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汉斯公司。汉斯公司10年经验加上柳工技术,以及院校资源结合从事甘蔗农机生产。

  柳工进入这个行业也是顶层设计,国外是糖厂主导,中国是政府、糖办牵头。我们现有6000亩示范基地,解决育种问题,甘蔗是否适合机械作业。耕作问题,在国内广西区内没有大面积推广宽距,深耕施肥、运输问题。整个甘蔗产业全球也不大,柳州就有30多家在做,竞争激烈。6月20日我方跟古巴合作开发,古巴情况跟我国情况差不多,但基本全面机械化,值得深思。


柳工集团副总裁黄祥全先生


  云南甘蔗所张华所长:我从事甘蔗研究21年,这10多年我国甘蔗机械发展很大,很多环节耕种管收都实现机械化。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甘蔗机械化。甘蔗生产、收割大型机械与我国甘蔗生产小规模矛盾,每家每户1、2亩地,这个矛盾解决了甘蔗生产机械化就进一步。让蔗糖企业参加进来,要求广大蔗农按标准化耕作,统一种植环境、时间、品种、种植朝向。重视机型研发,我认为以后我国大力发展中型、小型,以后就算土地流转,规模也不会太大,没有几千几万亩的。要支持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以糖厂为龙头,调控甘蔗收割机械化系统整合,糖厂也有这个资金,支持科技进步,共同发展。


云南甘蔗所张华所长

  

  中国农业大学马博士:参与“十三五”推广,负责两方面基础研发,根切技术、糖杂除杂技术。糖厂对糖杂很重视,影响出糖质量。根切技术解决不好,破头率高,影响下一年发芽率、甘蔗产量。接下来“十三五”规划中为推进这两方面技术研发,尽一份绵薄之力。


中国农业大学马博士

  

  广东科利亚董事长彭康益:过去企业、现场做研发,今天听专家发言、同行分析,感受很深,希望今后多开研讨会。甘蔗收割机在广西、云南,地块较小,只有一两行,那么设计功率多大合适。跟江局提建议,广西现在90千瓦以下的不推荐进入,没有补贴,希望江局予以考虑。


  华南农业大学刘庆庭教授:长期在甘蔗收割领域做研究已经20年,总说先期进甘蔗收割的企业从先驱变成先烈。如果一味模仿、抄袭国外凯斯、约翰,没有前途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不断改进,如果一味按人工标准做,厂家投入很多,也没有出路,我认为做甘蔗机械企业研发要考虑我国地形、种植情况等,如果一开始走偏,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华南农业大学刘庆庭教授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刘宪会长:柳州到北京航班是12点50,很多同志坚持到飞机起飞前从走,罗院士也是坚持到火车快开从离开。这种辛苦非常值得。我简要总结这次博览会和研讨会。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刘宪会长

 

  1、协会做这项工作是想汇集各方优质资源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广西召开这次会议不仅为了广西也为了云南广东等省,之前我去江苏,那边也有小面积种植。通过这种模式辐射带动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2、研讨会有问题导向,需要智慧,杨教授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发了文件为何这么多年机械化还这么滞后,没有抓住关键。今天每位发言,都是问题导向。过去广西也种甘蔗,但中国劳动力红利正在流失,过去老百姓没有其他门路,都在家砍甘蔗,昨天现场叫来的都是妇女、小孩。没有机械化甘蔗产业就萎缩了,无法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竞争。

  3、本次博览会追求是重在实效,虽然是三家协会主办,农业部、广西各级领导都重视,从人力、物力予以支持,只有三家协会是办不好的。今天到场这么多专家、学者,也不是单单协会能办到的。展览会门禁统计到今上午有上万人参观,参加昨天上午活动分两批,第一批6/700百人,反响很好。大家都希望继续办,增加国际化互动,本来还想邀请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外宾,时间来不及,还想邀请合作社来发言。会后吸取各方面意见做好下一步工作。

  主持人杨敏丽:本次研讨会结束,感谢专家、领导、企业分享,感谢参会人员坚持,农机主管部门、领导对本会高度重视,感谢行业办协助。祝各位嘉宾返程旅途愉快。